#图文打卡计划#
人们容易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欺骗,一旦感觉上当,想要维权就变得非常困难,甚至根本不能维权成功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
商家喜欢玩文字游戏,通过玩文字游戏可以搞虚假宣传。商家片面吹嘘产品的功能,会吸引很多用户,而用户一旦购买这样的产品,就会发现产品的功能不像商家说的那么好,也不像商家说的那么丰富。当用户发现上当受骗以后,想要维权,商家就会拿出广告来说事,而广告中的文字游戏只有商家能懂,客户懂了以后,就知道不能维权了,只能上当受骗。为了发展经济,权力系统会打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法律环境,吸引资本进入市场运作。有了这样宽松的条件,资本就可以搞无底线操作了,尤其是一些商人,会夸大宣传。卖药的会说自己的药治很多病,只拿治好了病的例子来说事,甚至让一些病人现身说法,其实病人都是演员,只不过表演得真实一些而已,却欺骗了很多买药的顾客。商家有意屏蔽了吃药不管用的或吃药产生负面作用的例子,只是宣传吃药管用的例子,当然做了片面宣传,也玩了一些文字游戏,那就是用了“最好”“最美”“最实惠”等字眼,当然没人和他深究“最”的意义。有做奶粉广告的,不管是做羊奶粉还是做牛奶粉广告,都扩大了宣传,很容易让顾客上当。顾客买了之后,喝上一阵子,觉得身体状况好多了,其实并不一定是奶粉的缘故,可能吃了其他的东西,身体才好一些。倘若因为吃了奶粉身体好多了,那么奶粉里面可能有一些添加剂,而商家并没有明说,也没有写到配料表,监管部门轻松放过,当然就可以让很多顾客上当了。
尤其是一些营养品的广告,总是让一些著名影星或歌星来代言,而他们大多是过气的,已经进入老年阶段。他们拿了代言费之后就开始大做广告,而广告词总是有一些夸大的成分。夸大的成分并没有完全确定,而是在模棱两可之间,就像文学的朦胧性一样,让人觉得是那么回事,但深究又不是那么回事。倘若有顾客深究,最终只能让商家承认有误导嫌疑,却不会承认夸大宣传,也不会承认玩文字游戏,当然商家不会受到多少惩罚,甚至什么处罚都不会有。做汽车的商家会夸大宣传,说自己的汽车完全可以实现智能驾驶,其实根本不是智能驾驶,只是辅助驾驶。当这样的汽车出了车祸之后,撞死了人,智能驾驶的宣传就改为辅助驾驶,只有商家知道怎么回事,而对于买车的顾客来说,却偏偏不知道怎么回事。买房的人也是如此,看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宣传片,以为买到的房子就是最好的,其实住进去才知道怎么回事。所谓的拎包入住,就是房子装修好了,顾客买了之后,进去就可以住。等顾客进去之后才发现装修材料大多是廉价的,风格倒是不错,只是糊弄顾客而已,而且做了夸大宣传。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,展现的都是最美的,因为请了专业的摄影师来拍摄,就像某些旅游景点请专业的摄影师来拍摄宣传片一样,最终让很多人上当。
顾客在购买某些商品或服务的时候,很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,而广告大多有着文字游戏的模式。按理说,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,应该客观公正,应该准确还原商品和服务的属性,不能夸大宣传,也不能搞文字游戏,以免误导消费者。但权力系统管控比较松,创设了宽松的社会和法律环境,默许了资本的无底线运作,最终资本搞了文字游戏,只是促进自身的增值,却最终欺骗了消费者。商家常常会利用标注不清的手法诱导消费者上钩。促销活动广告天花乱坠,但是限制性条件、活动具体内容并没有明确标注,或仅用小字、在不易查找的地方标注。顾客想要购买商品或服务,只是看大标题,看广告的主要画面,却不会关注广告页面的底端或者边角。消费行为似乎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行为,而是感性的行为。顾客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服务,在购买之前可以看一看广告,看一看商品或服务的评论,觉得划算就去购买。但商家往往会玩文字游戏,夸大宣传,甚至狂撒购物券,最终在消费层面上限制顾客。购物券分为很多种,有打折券,有免单券,有消费券等等,五花八门。有的商家居然在购物节前提升商品或服务的价格,在购物节那一天再降低价格,而顾客以为降低了很多,购买之后却发现仍然受到欺骗,因为在购物节购买的商品比平时购买的商品价格还要高,还是用了购物券的。
顾客想要告商家,却往往不能维权,因为商家搞了文字游戏,也进行了暗箱操作,只是顾客没有看清活动规则,没有看清各种购物券的使用规则,就只能被玩了。有一个网络平台专门针对农村顾客,用很多廉价的东西吸引人们的关注,还让人们拉人头砍价,最终获取很多人的信息。这样的平台不断推出各种购物券,只要人们进入这个平台的页面,就会满眼充斥着各种购物券。人们抢了购物券之后,想买什么就买了,以为买的很便宜,其实买了山寨货,却无法维权。这样的平台兜售山寨货,甚至山寨产品满天飞,却不会受到有关部门的管控,也不会被罚款。如此来看,还是商业环境太宽松,商家就可以玩文字游戏了,尤其是在各种购物券方面,商家会玩文字游戏,只不过吸引人们来抢,也就是吸引流量罢了,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不多。价格便宜的是山寨货,价格贵的是品牌货。不管是卖山寨货还是卖品牌货,商家都赚钱,商业平台也赚钱,而最终赚钱的是商业平台。商业平台允许商家搞文字游戏,而且商业平台自己也会搞文字游戏,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只当不知道。如此一来,很多商家就善于玩文字游戏了,而顾客也容易被文字游戏欺骗了。
但愿法治环境好一些,限制一些玩文字游戏的商家,让他们客观公正地搞宣传,而不能用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,更不能允许他们利用维权成本来钻法律的漏洞,欺骗消费者。有玩文字游戏的商家存在,就证明有这样的土壤。消费者最终买单,而商家通过欺骗的手段赚了钱,权力系统分了一杯羹。倘若这种利益分配能够长久存在,那么消费者就会被长久欺骗,也会承担商家对产品和服务升级换代的成本。就像国内某个手机厂商一样,从山寨机开始做起,不断推出新品,最终对顾客形成了一种收割的模式。顾客受了文字游戏的欺骗,买到了问题手机,维修起来花费很多,就不如重新买一部新手机。顾客实现了手机的升级换代,而厂商也早就实现了升级换代,最终成本让顾客承担。这样的企业居然最终上市,成为国际大企业,那么这样的企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?是谁让他做大做强的,又是谁允许他玩文字游戏的?
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,人们容易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欺骗也就成理所当然的事了。
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炒股交流-武汉股票配资平台-加十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