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陵容跟甄嬛、沈眉庄是同一批进宫的,刚开始仨人还姐妹长姐妹短的。可她这人吧,骨子里自卑又敏感,心眼还小,别人稍微一挑唆,就跟甄嬛、眉庄闹翻了,转头投靠了皇后。
虽说她背地里干了不少坏事儿,但在宫里人眼里,她一直是副胆小懦弱、唯唯诺诺的样子,尤其在皇上面前,总装得小鸟依人,让人看着就心疼。
可到了滴血验亲那场戏,她却像变了个人似的,完全不管自己辛苦攒下的人设,非得跟皇上提个狠毒的建议——把静白的舌头拔了,说是为甄嬛出气。这就奇了怪了,她跟皇后混了这么多年,能不知道皇上心里的白月光纯元皇后是个温柔贤淑的人,皇上到现在还惦记着呢?难道就不怕皇上看出她这么狠毒,再也不喜欢她了?
展开剩余84%其实啊,她心里门儿清,祺贵人那会儿已经是秋后的蚂蚱——蹦跶不了几天了,皇上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怎么给甄嬛出气,别的根本顾不上。
静白就是祺贵人找来的证人,不管皇上信不信静白说的,对安陵容来说都没啥大影响,那她为啥非得多此一举,让皇上割了静白的舌头呢?我琢磨着,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,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。
第一,扫清后面的麻烦早在甄嬛刚去甘露寺的时候,静白那点底细就暴露无遗了。她给刚生完孩子的甄嬛安排最破的屋子,还让甄嬛干砍柴挑水这些重活,稍不如意就对甄嬛又打又骂。
后来莫言把静白的那些破事儿一捅出来,皇上心里对甄嬛的怀疑早就没了,只剩下心疼。就在这时候,一直没吭声的安陵容突然开口,劝皇上把静白的舌头拔掉。
她作为皇后这边的核心人物,肯定知道这事儿从头到尾都是皇后和祺嫔策划的。可这时候祺嫔已经不行了,皇后也被皇上怀疑上了,静白很可能就成了审讯时的突破口。
就当时的情况来看,静白已经没啥利用价值了,就算皇上下令把她杀了,也没啥可惜的。但要是皇上想调查这事儿,对静白动刑逼供,保不齐她就把幕后指使者给供出来了。
所以安陵容趁着皇上还没反应过来,先提议拔掉静白的舌头,让她再也没法开口说话。这么做,表面上是惩罚静白乱说话,实际上是帮皇后扫清隐患。
万一静白扛不住严刑拷打,说出些啥来,那对皇后可就不利了。皇后要是倒了,安陵容自己也就没靠山了。
第二,哄皇上开心其实滴血验亲这事儿,皇上打心底里就不愿意。因为不管结果咋样,对他都没好处。
要是六阿哥不是他亲生的,那他当着后宫所有人的面,就坐实了被宠妃戴绿帽子的事儿,脸可就丢尽了。
要是六阿哥是他亲生的,那孩子将来长大了,知道自己曾被亲爹怀疑血统,父子俩之间恐怕就会有隔阂。
所以对于这场风波,皇上只想着赶紧结束,不想把事儿闹大。可宜修却不依不饶,打着帮甄嬛洗清嫌疑的幌子,逼着皇上当众滴血验亲,这不明摆着盼着皇上在众人面前丢人嘛。
不过还好甄嬛这边给力,及时发现水里有问题,没让皇后的阴谋得逞,也给皇上保住了面子。
安陵容这时候提议拔掉静白的舌头,对皇上来说有两个好处:一是能安抚甄嬛,让甄嬛觉得皇上是因为被坏人蒙蔽,才怀疑她的;二是皇上刚经历这么一场乌龙,正需要找个出气筒发泄一下。
第三,打压祺嫔静白是祺贵人找来的头号证人,被皇上严惩,祺贵人肯定吓得不轻。安陵容力劝皇上处置静白,也是想告诉祺嫔,她已经彻底败了,从心理上给祺嫔施压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不对啊,祺贵人和安嫔都是皇后这边的,安嫔为啥要坑自己人呢?
其实她俩一直都是表面和气,背地里互相较劲。祺贵人看不起安嫔出身低,还嫉妒安嫔受皇上宠爱,甚至不惜毁掉安嫔最引以为傲的嗓子。
安嫔因为这事儿,一下子就失宠了,在宫里受尽了冷眼,不光被人嘲笑是不祥之人,大冬天屋里连盆炭火都没有。所以她心里对祺贵人恨得牙痒痒。
安陵容表面上是惩治静白乱说话,实际上是在暗暗提醒皇上,祺贵人也是个爱乱嚼舌根的人。
皇上也立马明白了她的意思,拔掉静白的舌头后,还特意提了祺贵人一句,警告祺贵人管好自己的舌头。
果然,祺贵人被这么一刺激,开始胡言乱语,把皇上对她仅有的一点感情也作没了,最后被皇上贬成庶人,发配到冷宫去了。
旁边的安陵容听到这个结果,不由得偷偷笑了。被祺贵人打压了这么多年,她总算扬眉吐气一回,给自己报了仇。
从安陵容这个建议里,我们不光能看到她的狠毒和聪明,更能看出她自私自利的本性。到了生死关头,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,把团队里的其他人抛到一边,甚至只要不牵连自己,踩别人一脚也无所谓。
这样的人,就算再聪明,不忠不义,不管是在人际交往中,还是在职场上,都是最危险的存在。或许皇后也看透了安陵容,知道她从来没真心归顺自己,所以一直不肯让她有孩子。坏人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坏人还聪明。一旦安陵容有了孩子,母凭子贵,皇后再想控制她可就难上加难了!
其实啊,安陵容这一系列操作,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能在后宫活下去。她出身不好,没啥靠山,只能靠耍手段、玩心机。但她太急功近利了,为了往上爬,不惜背叛曾经的姐妹,手上沾满了鲜血。到最后,她也没得到好下场,这也告诉我们,做人还是得守住底线,光靠算计和狠毒,是走不远的。
发布于:山西省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炒股交流-武汉股票配资平台-加十倍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